中新网北京4月3日电(刘越)“从文明上来讲,我一向以为我是我国人,永久是我国人。”
2025年3月31日,我国华裔前史博物馆迎来一场特别的捐献典礼。16部交响曲谱手稿静静陈列于展柜,纸页间跳动的音符里,藏着一位跨界艺术家的半世求索。
从西雅图到北京,从贝灵厄姆到上海,每逢舞台上管乐声渐歇、掌声如潮水般涌起时,黄晓枫总带着东方人特有的温雅笑脸缓步谢幕。这位身兼美国土木工程学会院士、西华盛顿大学音乐系名誉教授双重身份的作曲家,正用双面人生书写着东西方文明的交融史诗。
黄晓枫(右)在捐献典礼现场。我国华裔前史博物馆供图
根系长白,音通九天
黄晓枫的音乐启蒙始于特别时代的乡土我国。
吉林桦甸龙岗山脉连绵百里,少年曾枕着松涛入睡。下乡年月里,朝鲜族歌谣与赫哲族渔歌的曲调,随同收音机里悠扬的戏腔,在他年青的胸膛里埋下音乐的种子。
青年时期的黄晓枫。受访者供图
“小时候,我就对音乐有着稠密的爱好。在那个时代,我有幸触摸到了我国的传统音乐,如豫剧、黄梅戏、京剧等。这些音乐元素,后来成为我发明的重要创意来历。”
但是,命运却将他面向了另一条轨道。以优异成绩进入我国矿业大学后,黄晓枫作为第一批公费博士,远赴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攻读岩石力学博士学位,并在后来成为美国土木工程学会院士。
2011年,在美国土木工程学会岩土工程年会上,黄晓枫新选进“岩土工程专家”。受访者供图
尽管在修建范畴颇有建树,但48岁那一年,这位出色的土木工程师依旧决议重拾音乐愿望——只因在伴随两个儿子学琴的过程中,他发现教师所用教材竟无一部华人作曲家著作。
黄晓枫意识到,我国百年科技开展迅猛,但音乐范畴的文明输出相对单薄。所以,他从零开端学习钢琴、作曲,2005年正式拜入西华盛顿大学罗杰·布里格斯教授门下,系统学习西方作曲理论。
2023年,西雅图贝纳罗亚音乐厅音乐会排练现场。黄晓枫与乐团指挥William White。受访者供图
这段“半路出家”的阅历,让黄晓枫成为中美文明交流的活跃推动者。2016年新年前夕,一场名为《万象更新的我国》交响音乐会在北京音乐厅表演,《生龙活虎》《格》《沁园春雪》《祖国,我亲亲的母亲》等8部乐曲无一不是我国面貌。而完结于2013年的小提琴协奏曲《寻梦,1984》,更是一部交融东西的回忆之作。
“我从未故意规划,仅仅顺势而为。”黄晓枫笑言,“但这种‘意外’恰恰赋予了我共同的视角:用工程思想解构音乐,用科学方法打破理性枷锁。”
跨界重构,乐理双维
“交响乐不该被简略视为西方音乐,它本质上是一种科学化的音乐言语。”
滋润土木工程研讨多年,黄晓枫提出,交响乐是科学的产品,是与工业化并行的、音乐范畴里的工程。它带着“数理化”特性,旋律从一个小“动机”开端,依据规矩扩张而成。他将十二乐律系统比作“音乐的数学”,经过序列技法等现代作曲手法,消解文明惯性的捆绑,一起奇妙融入我国元素。
2016年,黄晓枫在甘肃采风。受访者供图
其代表作《格·心经》,正是这种理念的实践——摒弃传统吟唱方法,选用现代音乐技法发明、解构释教经典。这样“去理性化”的测验,让不同文明背景的听众都能在朴实的音符活动中感触东方才智。
黄晓枫在捐献现场展现的《音乐与工程》专著中,系统阐述了这种跨界思想。他将我国交响乐分为三种类型:纯科学的国际性音乐、科学框架下的民族性音乐,以及传统民族性音乐。黄晓枫着重,用规矩驾御理性,终究的方针是让著作既有民族性,又能被国际听懂。
黄晓枫常常回到我国大地寻觅发明创意,甘肃张掖、陕西延安都有他采风的身影。2023年,《重生·共生》国际巡演音乐会在美国五大音乐厅之一的西雅图贝纳罗亚音乐厅拉开帷幕,《秦腔穿越》的开场,重鼓响锤,冷艳四座,以震慑的扩张力度将华夏前史的广博回放在大洋彼岸。
曾任美国驻华大使的骆家辉现场致辞:这场音乐会如此难以置信的重要。来自太平洋两岸的艺术家、演奏家和音乐家,真实代表文明交流、公民对公民的联系,真实促进咱们人道共有的互动。
2023年6月25日,黄晓枫在西雅图贝纳罗亚音乐厅举办音乐会。受访者供图
“表演完毕后,几位美国修建师说,我的著作让他们感触到了我国音乐的魅力。他们甚至以为,我的音乐是革命性的,打破了他们对华人音乐的刻板形象。”黄晓枫骄傲地说。
这种跨文明共识,正是黄晓枫寻求的方针——用音乐建立了解之桥。他指出,海外观众等待的不是西方古典复刻,而是我国当代原创。“我国作曲家需求在‘民族性’与‘国际性’的实践中深耕,而乐团应供给更多试错空间。”
文明摆渡,血脉相续
“这些年来,我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动,我为此特别骄傲。”
作为从长白山走出来的华人艺术家,黄晓枫回忆起上一年的返乡见识:“许多县城的基础设施和卫生条件甚至已逾越大城市的老旧城区,高铁网络的快捷更是天翻地覆。”
他欢喜地看到,跟着我国经济快速开展,家园的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和公民日子水平都有了大改动。这些改动,让他深感震慑和骄傲。
“尽管我在美国日子多年,但文明上,我始终以为自己是我国人,这一点永久不会改动。我酷爱我的祖国,我的著作也自但是然地想要把我国音乐元素融入交响乐中,让这种音乐既传达我国文明的内在,又简单被其他民族的公民了解。”
2016年,黄晓枫在甘肃采风。受访者供图
2005年,定居在贝灵厄姆的黄晓枫开端担任当地“我国新年文明节”的艺术总监,坚持把我国音乐搬上美国舞台。自此以后,新年音乐会成了贝灵厄姆的旅行特征节目,“黄晓枫”也成了当地华人圈里众所周知的姓名。
回忆从长白山到贝灵厄姆甚至西雅图的人生轨道,他笑称自己是“被上天眷顾的人”:东方的理性滋补与西方的理性练习,让我具有了共同的发明视角。
现在,他致力于将这种经历传递给年青一代,期望他们在多元文明语境中找到自己的声响。此次捐献著作的初衷,正是他期盼音乐能成为衔接海外华人与祖国文明的枢纽。
黄晓枫(中)在捐献典礼现场。我国华裔前史博物馆供图
音乐没有国界,但文明需求根基。黄晓枫的著作与理念,不仅是个人艺术寻求的结晶,更是海外华人对祖国文明血脉的厚意回应。
“海外华人的子孙,尤其是第二代、第三代,尽管日子在国外,但他们的根在我国。咱们不能仅靠教孩子吃中餐、说中文来维系文明根脉,更需求发明能引发共识的艺术著作。我期望经过这些著作,让他们感触到中华文明的魅力,不要忘掉自己的根。”(完)